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别没钱。
——题记
老爹心血管不好,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来的慢性病,只不过这两年严重了而已,心跳得慢,比一般人慢的太多。慢性病就是这样,很难痊愈,你越害怕,越往后拖,越自己找偏方,最后一定会有judgeday: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9月13日,住院;9月14日,造影;9月16日,确认手术方案;9月23日,手术实施;9月25日,从ICU转入普通病房;9月27日,撤走所有监护仪器;10月10日,出院。(要不是国庆长假,可能出院更早)前前后后,接近一个月。我爸是置换心脏瓣膜,是三尖瓣瓣膜置换生物瓣膜(医生推荐最好的)+二尖瓣修复,前前后后应该是花费17万左右,自费7万左右。为什么是左右,因为6日开始我就回工作城市了,医院护理,因此,不知道后续的花费,10日出院,问了一下家里,自费大概7万。简单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希望对有需求的有个帮助。
相信专业人士的意见,不要讳疾忌医,不要怀疑医生的专业性。
医生在跟家属确认治疗方案的时候,家属一定要把自己的经济状况,或大概可以承受的花费跟医生讲清楚,不要不好意思。家属配合,是医生治疗病人的最佳帮助,医生在治疗方案、术后用药、医院康复、辅材等方面都需要考虑病人家庭的承担情况。病人医保的情况,最好也讲清楚,是全额报销,是职工医保,还是新农合,都要讲清楚。如果是异地就医,最好也说清楚。
医生和护士都不容易,病人家属的焦虑或暴躁可以理解,但,我们也要给与他们充分的尊重和体谅。比如我爸8点多进手术室,手术完之后3点多进入ICU后,这台手术的医生和护士才开始吃饭,还是盒饭。得亏当天就这一台手术,否则,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才吃饭。
夫妻双方,能离双方父母近一点,就近一点吧。远了,真的不方便。像我,工作和老爸住院距离公里,只能请假去护理,还好有国庆长假,医院待了两周,包括6天长假,否则,很难持续请假两周。
有条件的,能多生个孩子,就多生个吧。护理的时候,黑夜和白天,总算有个轮换。
异性护理,真的不太方便,特别是大小便。很多病人,手术后,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需要人协助。异性,真是不太方便。夫妻可能见怪不怪了,子女还是会有些尴尬吧。
手术后和刚出院回家,坚决拒绝亲朋好友的探望需求。医院,病人刚做从ICU转入普通病房,身体非常虚弱,还需要一些生命维护系统,这个时候,不仅仅没有精力,需要休息,同时,抵抗病*的能力很差。这个时候不能为了面子,浩浩荡荡的亲朋好友过来探望,其实对病人的康复,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此,尽量跟他们说清楚。
医院护理体验的一个引申,如果家里有长期卧床的病人,比如瘫痪,老年痴呆等等。开始的时候,往往家属和病人,都容易高估自己的耐心。很容易在天长日久的护理中,活生生的把原本相爱的人,相互折磨。
医院的墙壁比教堂,倾听了更多更虔诚的祷告,祝大家身体健康。
Mat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