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频发早搏怎么办要想治疗找到病因是关键 [复制链接]

1#
最新版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筛 http://www.xbhuamu.net/lcjc/6281.html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简单理解就是心脏跳乱了。因为心脏不能正常的跳动,所以心脏每次就不能把心脏内部的血液全部输送出去,有一部分血液就会留在心脏,血液没有充分的循环,就容易凝固。凝固后的血液就是血块,在人体内这些血块,叫做血栓。

这些心脏血栓,如果掉下来,就会随着血管到处乱跑,如果跑到脑血管,血栓堵塞脑血管,就是脑梗死。大约有20%的脑梗死是房颤引起的,可是我们很多人对房颤,认识不够,有很多误区,导致病情没有及时正规的治疗,最终酿成惨剧。

今天我们总结房颤常见的一些误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引以为戒:

一、房颤没有不舒服就没有危害?

大部分新发房颤的患者,都有心慌、心悸、乏力等等症状,有症状,自然这些人比较重视,也愿意配合医生治疗。可是随着房颤的持续,绝大部分或几乎所有房颤的人,就适应了房颤引起的心跳乱,也就没有太明显的不舒服了。很多人没有不舒服了,也就不愿意吃药了。可是没有不舒服,不代表风险不存在,尤其只要有房颤,就会有血栓风险,所以即使房颤,您没有感觉,但您仍需要正规治疗。

房颤患者脑梗死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2倍,并不会因为您没有症状,这些风险降低或消失。

二、房颤不能运动?

房颤的人开始就是觉得心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暂时药物控制,没有房颤了,有的人即使仍是房颤,但没有任何感觉。那么房颤能不能运动呢?运动以后,会不会加重房颤,或血栓脱落呢?

研究显示适当运动能预防房颤,运动还能减轻房颤负荷,减少房颤复发。建议定期、适度的体育活动来预防颤动,所谓适当运动,一般指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游泳、骑车、爬山等等,且在患者运动后,并没有不适,心率不宜超过-自己的年龄。房颤患者在服用抗凝剂以预防脑卒中时,由于有出血风险,应避免接触性运动,简单理解,接触性运动,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比如打球、踢球,当然就算是非接触性运动,摔倒后出血风险也比没有吃抗凝药的人高。

三、房颤吃阿司匹林就行?

房颤会形成血栓,血栓会导致脑梗死,那为什么很多房颤或者脑梗死的患者,吃着阿司匹林,还是发生了血栓,发生了脑梗死。

其实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抗血小板聚聚集,从而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血栓,有预防作用。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等等需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

房颤形成的血栓,要使用抗凝药物,抗凝血抗凝血药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抑制新的血栓形成,限制血栓的扩大和延展,抑制在血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血栓,抑制血栓脱落和栓塞的发生,有利于机体纤溶系统清除已经形成的血栓。

全球房颤抗凝药物的应用率约34.4%,而我国仅13.5%。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60%~70%。

绝大部分房颤患者,应该抗凝治疗,比如说常用的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等药物。只有极少数的房颤患者,只需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我们临床常用CHA2DS2-VASc积分,指导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如果有心衰、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

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脑卒中高危患者,建议抗凝,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

总分等于1分,可抗凝,也可阿司匹林血小板。

零分就可以先不抗凝,先使用阿司匹林。

所以,房颤患者,不要觉得吃着阿司匹林就没事,大部分房颤患者应该选择正规的抗凝治疗,也就是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并非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四、只有老年人才会房颤?

有一种说法,心脏房颤就是心脏老化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定的道理,研究发现,65~69岁则是房颤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85~89岁是房颤死亡率最高的年龄段。我国和东南亚的房颤患病率全球最高。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风险越来越高,但房颤并非只是老年性疾病,我见过一位31岁女性,因为房颤,大血栓脱落,导致半身不遂。

研究显示在各种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导致房颤死亡的第一因素,占34.3%,其次是超重占到20.7%,其次是饮酒占9.4%。

几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都会导致房颤,比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心衰、瓣膜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炎、心内膜炎、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等都会导致房颤发生。其他非心脏病也会导致房颤,比如肺栓塞、甲亢、高龄等。

所以,还是回到科普的初衷,预防疾病才是最好的治疗,尤其是早发现早控制高血压,控制体重,不要酗酒是预防房颤的关键。

还要提醒,如果反复心慌,需要做一份心电图看看有没有房颤,一旦确诊房颤一定正规治疗,降低或避免脑梗死发生。

来源:心血管王医生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专题会议中泰集团召开物流运输专题分析 http://www.juhuac.com/wlfycxjj/8641.html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之规定,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

对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

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如何理解“严重疾病”?根据《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的附件,我们可以知道罪犯有下列严重疾病之一,久治不愈,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属于适用保外就医的疾病范围:

一、严重传染病

1.肺结核伴空洞并反复咯血;肺结核合并多脏器并发症;结核性脑膜炎。

2.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重型病*性肝炎。

3.艾滋病病*感染者和病人伴有需要住院治疗的机会性感染。

4.其他传染病,如Ⅲ期梅*并发主要脏器病变的,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的。

二、反复发作的,无服刑能力的各种精神病,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但有严重暴力行为或倾向,对社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的除外。

三、严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1.心脏功能不全:心脏功能在NYHA三级以上,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重度心肌炎、心包炎等引起。)

2.严重心律失常:如频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或有RonT表现、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心房纤颤、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及重度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严重心绞痛反复发作,经规范治疗仍有严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表现。

4.高血压病达到很高危程度的,合并靶器官受损。具体参见注释中靶器官受损相应条款。

5.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需要手术的心血管动脉瘤和粘液瘤等需要手术的心脏肿瘤;或者不需要、难以手术治疗,但病情严重危及生命或者存在严重并发症,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的心血管疾病。

6.急性肺栓塞。

四、严重呼吸系统疾病

1.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由支气管、肺、胸膜疾病引起的中度以上呼吸功能障碍,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2.支气管扩张反复咯血,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3.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反复发作,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五、严重消化系统疾病

1.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

2.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3.急性及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加急性发作或慢性肝衰竭。

4.消化道反复出血,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且持续重度贫血。

5.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6.肠道疾病:如克隆病、肠伤寒合并肠穿孔、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全结肠切除、小肠切除四分之三等危及生命的。

六、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如急性肾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小动脉硬化、免疫性肾病等。

七、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

1.严重脑血管疾病、颅内器质性疾病并有昏睡以上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视力障碍等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脓肿、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及严重的脑外伤等。

2.各种脊髓疾病及周围神经疾病与损伤所致的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生活难以自理。如脊髓炎、高位脊髓空洞症、脊髓压迫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延髓麻痹)等;周围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3.癫痫大发作,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每月发作仍多于两次。

4.重症肌无力或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疾病,严重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

5.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肌张力障碍(肌张力过高或过低)和运动障碍(包括震颤、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出现生活难以自理)。如帕金森病及各类帕金森综合症、小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肌紧张异常、秽语抽动综合症、迟发性运动障碍、投掷样舞动、阵发性手足徐动症、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等。

八、严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如脑垂体瘤需要手术治疗、肢端肥大症、尿崩症、柯兴氏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出现严重心脏损害或出现粘液性水肿昏迷,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及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出现高钙危象或低钙血症。

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糖尿病并发心、脑、肾、眼等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症,或合并难以控制的严重继发感染、严重酮症酸中*或高渗性昏迷,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心:诊断明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并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1.有心绞痛反复发作,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仍有明显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2.心功能三级;3.心律失常(频发或多型性室早、新发束支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等)。

脑:诊断明确的脑血管疾病,出现痴呆、失语、肢体肌力达IV级以下。

肾:诊断明确的糖尿病肾病,肌酐达到mmol/L以上水平。

眼:诊断明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达到增殖以上。

九、严重血液系统疾病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严重贫血并有贫血性心脏病、溶血危象、脾功能亢进其中一项,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3.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恶性组织细胞病、嗜血细胞综合征。

5.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6.严重出血性疾病,有重要器官、体腔出血的,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十、严重脏器损伤和术后并发症,遗有严重功能障碍,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1.脑、脊髓损伤治疗后遗有中度以上智能障碍,截瘫或偏瘫,大小便失禁,功能难以恢复。

2.胸、腹腔重要脏器及气管损伤或手术后,遗有严重功能障碍,胸腹腔内慢性感染、重度粘连性梗阻,肠瘘、胰瘘、胆瘘、肛瘘等内外瘘形成反复发作;严重循环或呼吸功能障碍,如外伤性湿肺不易控制。

3.肺、肾、肾上腺等器官一侧切除,对侧仍有病变或有明显功能障碍。

十一、各种严重骨、关节疾病及损伤

1.双上肢,双下肢,一侧上肢和一侧下肢因伤、病在腕或踝关节以上截肢或失去功能不能恢复。双手完全失去功能或伤、病致手指缺损6个以上,且6个缺损的手指中有半数以上在掌指关节处离断,且必须包括两个拇指缺失。

2.脊柱并一个主要关节或两个以上主要关节(肩、膝、髋、肘)因伤、病发生强直畸形,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脊柱伸屈功能完全丧失。

3.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损伤,经治疗后遗有运动功能障碍或遗有尿道狭窄、闭塞或感染,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4.主要长骨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反复急性发作,病灶内出现大块死骨或合并病理性骨折,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十二、五官伤、病后,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1.伤、病后双眼矫正视力<0.1,经影像检查证实患有白内障、眼外伤、视网膜剥离等需要手术治疗。内耳伤、病所致的严重前庭功能障碍、平衡失调,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2.咽、喉损伤后遗有严重疤痕挛缩,造成呼吸道梗阻受阻,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和吞咽功能。

3.上下颌伤、病经治疗后二度张口困难、严重咀嚼功能障碍。

十三、周围血管病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患肢有严重肌肉萎缩或干、湿性坏疽,如进展性脉管炎,高位深静脉栓塞等。

十四、非临床治愈期的各种恶性肿瘤。

十五、暂时难以确定性质的肿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严重影响机体功能而不能进行彻底治疗。

2.身体状况进行性恶化。

3.有严重后遗症,如偏瘫、截瘫、胃瘘、支气管食管瘘等。

十六、结缔组织疾病及其他风湿性疾病造成两个以上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或单个脏器功能障碍失代偿,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十七、寄生虫侵犯脑、肝、肺等重要器官或组织,造成继发性损害,伴有严重功能障碍者,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十八、经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的以下职业病:

1.尘肺病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2.职业中*,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3.其他职业病并有瘫痪、中度智能障碍、双眼矫正视力<0.1、严重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精神障碍等其中一项,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十九、年龄在六十五周岁以上同时患有两种以上严重疾病,其中一种病情必须接近上述一项或几项疾病程度。

注释:

1.本范围所列严重疾病诊断标准应符合省级以上卫生行*部门、中华医学会制定并下发的医学诊疗常规、诊断标准、规范和指南。

2.凡是确定诊断和确定脏器、肢体功能障碍必须具有诊疗常规所明确规定的相应临床症状、体征和客观医技检查依据。

3.本范围所称“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是指临床上经常规治疗至少半年后病情恶化或未见好转。

4.本范围所称“反复发作”,是指发作间隔时间小于一个月,且至少发作三次及以上。

5.本范围所称“严重心律失常”,是指临床上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预示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一般出现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有RonT现象、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等。

6.本范围所称“意识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迁延性昏迷1个月以上和植物人状态。

7.本范围所称“视力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患眼低视力2级。

8.艾滋病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诊断依据应符合《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感染诊断标准》(WS--)、《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年)等技术规范。其中,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活动性结核病、巨细胞病*视网膜炎、马尼菲青霉菌病、细菌性肺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六种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住院标准应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等六个艾滋病机会感染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发[]号)。上述六种以外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住院标准可参考《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年)及《实用内科学》(第13版)等。

9.精神病的危险性按照《卫生部关于印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年版)的通知》(卫疾控发[]20号)进行评估。

10.心功能判定:心功能不全,表现出心悸、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甚至发生心搏骤停。按发生部位和发病过程分为左侧心功能不全(急性、慢性)、右侧心功能不全(急性、慢性)和全心功能不全(急性、慢性)。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后,其心功能可分为四级。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Ⅱ级:静息时无不适,但稍重于日常生活活动量即致乏力、心悸、气促或者心绞痛。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静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量即致乏力、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Ⅳ级:任何体力活动均引起症状,静息时亦可有心力衰竭或者心绞痛。

11.高血压判定: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执行。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mmHg)

分级

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正常血压

和<80

正常高值血压

和/或80~89

高血压1级(轻度)

和/或90~99

高血压2级(中度)

和/或~

高血压3级(重度)

和/或≥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和<90

高血压危险分层

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

血压(mmHg)

1级SBP-或DBP90-99

2级

SBP-或DBP-

3级

SBP≥或DBP≥

无其他CVD危险因素

低危

中危

高危

1-2个CVD危险因素

中危

中危

很高危

≥3个CVD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伤

高危

高危

很高危

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尿病

很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注:*CVD为心血管危险因素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

伴临床疾患

·高血压(1-3级)

·男性55岁;女性65岁

·吸烟

·糖耐量受损(餐后2h血糖7.8-11.0mmol/L)和(或)空腹血糖受损(6.1-6.9mmol/L)

·血脂异常TC≥5.7mmol/L(mg/dl)或LDL_C3.3mmol/L(mg/dl)或HDL_C1.0mmol/L(4.mg/dl)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般亲属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

·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或肥胖(BMI≥28kg/m2)

·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10μmol/L)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Sokolow_Lyon38mm或Cornellmm·ms;超声心动图LVMI:男≥g/m2,女≥g/m2

·颈动脉超声IMT≥0.9mm或动脉粥样斑块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12m/s

·踝/臂血压指数0.9

·eGFR降低(eGFR60ml·min?1·1.73m?2)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μmol/L(1.3-1.5mg/dl),女性-μmol/L(1.2-1.4mg/dl)

·微量白蛋白尿:30-mg/24h或白蛋白/肌酐比:≥30mg/g(3.5mg/mmol)

·脑血管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史,心绞痛,冠状动脉血动重建史,慢性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血肌酐:男性≥μmol/L(1.5mg/dl),女性≥μmol/L(1.4mg/dl),蛋白尿(≥mg/24h)

·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

·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mg/dl),餐后2h血糖≥11.1mmol/L(mg/dl),糖化血红蛋白≥6.5%

注:TC:总胆固醇;LDL_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_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体质指数;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12.呼吸功能障碍判定:参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2)和《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6),结合医学实践执行。症状:自觉气短、胸闷不适、呼吸费力。体征:呼吸频率增快,幅度加深或者变浅,或者伴周期节律异常,鼻翼扇动,紫绀等。实验室检查提示肺功能损害。在保外就医诊断实践中,判定呼吸功能障碍必须综合产生呼吸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临床表现和相关医技检查结果如血气分析,全面分析。

呼吸困难分级

Ⅰ级(轻度):平路快步行走、登山或上楼梯时气短明显。

Ⅱ级(中度):一般速度平路步行米即有气短,体力活动大部分受限。

Ⅲ级(重度):稍活动如穿衣、谈话即有气短,体力活动完全受限。

Ⅳ级(极重度):静息时亦有气短。

肺功能损伤分级

FVC

FEV1

MVV

FEV1/FVC

RV/TLC

DLco

正常

>80

>80

>80

>70

<35

>80%

轻度损伤

60-79

60-79

60-79

55-69

36-45

60-79

中度损伤

40-59

40-59

40-59

35-54

46-55

45-59

重度损伤

<40

<40

<40

<35

>55

<45

注:FVC、FEV1、MVV、DLco均为占预计值百分数,单位为%。

FVC:用力肺活量;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MVV:分钟最大通气量;RV/TLC:残气量/肺总量;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

低氧血症分级

正常:Po2为13.3kPa~10.6kPa(mmHg~80mmHg);

轻度:Po2为10.5kPa~8.0kPa(79mmHg~60mmHg);

中度:Po2为7.9kPa~5.3kPa(59mmHg~40mmHg);

重度:Po2<5.3kPa(<40mmHg)。

13.肝功能损害程度判定

A.肝功能损害分度

分度

中*

症状

血浆白蛋白

血内胆

红质

腹水

脑症

凝血酶

原时间

谷丙转

氨酶

重度

重度

<2.5g%

>10mg%

顽固性

明显

明显延长

供参考

中度

中度

2.5-3.0g%

5-10mg%

无或者少量,治疗后消失

无或者轻度

延长

供参考

轻度

轻度

3.0-3.5g%

1.5-5mg%

稍延长(较对照组>3s)

供参考

B.肝衰竭: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衰竭诊治指南(年版)》执行。

(1)急性肝衰竭(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并有以下表现: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②短期内*疸进行性加深。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④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较急,15天--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②*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③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TA≤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诊断要点为:①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②可有肝性脑病。③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④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

C.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West-Haven分级标准

肝性脑病分级

临床要点

0级

没有能觉察的人格或行为变化

无扑翼样震颤

1级

轻度认知障碍

欣快或抑郁

注意时间缩短

加法计算能力降低

可引出扑翼样震颤

2级

倦怠或淡漠

轻度定向异常(时间和空间定向)

轻微人格改变

行为错乱,语言不清

减法计算能力异常

容易引出扑翼样震颤

3级

嗜睡到半昏迷*,但是对语言刺激有反应

意识模糊

明显的定向障碍

扑翼样震颤可能无法引出

4级

昏迷**(对语言和强刺激无反应)

注:1-4级即Ⅰ-Ⅳ度。

按照意识障碍以觉醒度改变为主分类,*半昏迷即中度昏迷,**昏迷即深昏迷。

14.急、慢性肾功能损害程度判定:参照《实用内科学》(第十三版)和《内科学》(第七版)进行综合判定。急性肾损伤的原因有肾前性、肾实质性及肾后性三类。每类又有少尿型和非少尿型两种。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损害分期与病因、病变进展程度、部位、转归以及诊断时间有关。分期:

慢性肾脏病肾功能损害程度分期

CKD分期

肾小球滤过率(GFR)或eGFR

主要临床症状

Ⅰ期

≥90毫升/分

无症状

Ⅱ期

60-89毫升/分

基本无症状

Ⅲ期

30-59毫升/分

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

Ⅳ期

15-29毫升/分

贫血;代谢性酸中*;水电解质紊乱

Ⅴ期

<15毫升/分

严重酸中*和全身各系统症状

注:eGFR:基于血肌酐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

15.肢体瘫痪的判定:参照《神经病学》(第2版)判定。肢体瘫,以肌力测定判断肢体瘫痪程度。在保外就医诊断实践中,判定肢体瘫痪须具备疾病的解剖(病理)基础,0级、1级、2级肌力可认定为肢体瘫痪。

0%;0级:肌肉完全瘫痪,毫无收缩。

10%;1级:可看到或者触及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5%;2级:肌肉在不受重力影响下,可进行运动,即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高。

50%;3级:在和地心引力相反的方向中尚能完成其动作,但不能对抗外加的阻力。

75%;4级:能对抗一定的阻力,但较正常人为低。

%;5级:正常肌力。

16.生活难以自理的判定:参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6),结合医学实践执行。

17.视力障碍判定:眼伤残鉴定依据为眼球或视神经器质性损伤所致的视力、视野、立体视功能障碍及其他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或破坏。

(1)主观检查:凡损伤眼裸视或者加用矫正镜片(包括接触镜、针孔镜等)远视力<0.3为视力障碍。

(2)客观检查:眼底照相、视觉电生理、眼底血管造影,眼科影像学检查如相干光断层成像(OCT)等以明确视力残疾实际情况,并确定对应的具体疾病状态。

视力障碍标准:

低视力:1级:矫正视力<0.3;2级:矫正视力<0.1。

盲:矫正视力<0.05。

以上为预因疾病申请保外就医所需要了解的相关规定,供大家参考!

河北正一律师事务所

张雅新律师

电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3#
*疸进行性加重 http://www.upanpz.com/xsehhyf/7815.html

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小心脏在怦怦乱跳,可能伴或不伴有呼吸困难、眩晕无力、胸闷透不过气……你遇见的可能是心律失常。有的心律失常不能大意,当出现心跳明显加快、心脏跳动紊乱、晕眩、呼吸困难、心绞痛甚至近乎晕厥等症状时,应特别警惕,医院接受正规救治。

心慌医学术语叫做“心悸”,简单地讲就是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这是一种常见症状,很多人都会经历过。

导致心慌的最常见原因是心律失常。所谓心律,就是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心跳太快、心跳太慢、心律不齐都可以导致心慌的感觉。事实上,可能有两个不同方面的情况。

一是功能性心慌。什么是功能性心慌?

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人体长时间处于密闭的、空气不流通的、不透气的环境中,平常活动过少、睡眠质量差、神经衰弱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往往会引发心慌胸闷。

2.人精神高度紧张,心情过于郁闷、心理压力过大往往会引发心慌胸闷。

3.喝浓茶、咖啡、大量饮酒、大量吸烟等也可以导致心慌胸闷。

二是病理性(器质性)心慌,这种心慌要特别引起警惕,包括:

1.过早搏动,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

2.心动过速,如各种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快速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

3.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4.各种器质性心脏病,部分病因可由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

心律失常该如何治疗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如工作节奏紧张、思想压力太大、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差、精神紧张等,应该及时调节生活工作节奏,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睡眠、增加户外运动,坚持几个月后多数可以起到明显效果。

2.有些人存在明显的焦虑状态,建议去心理科做一些测试,必要时用一些抗焦虑药物,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一般反对吃补品。真正需要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盲目“进补”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4.对于自觉心慌感觉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做一个心电图,最好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甚至3~7天长程动态心电图,这样能够连续记录长时间的心电信号,可以查出更为详细的异常情况,需求心血管或心律失常专业医生的帮助。当出现心跳明显加快、心脏跳动紊乱、晕眩、呼吸困难、心绞痛甚至近乎晕厥等症状时,应特别警惕,医院接受正规救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4#
免费趣味测试测测你的真实性格 http://www.fashionflont.com/qwwf/11937.html
频发室性早搏属于心脏早搏的一种,频发室性早搏常以器质性心脏病为基础出现。最常见的心脏病主要包括各种心肌病、二尖瓣脱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我们应该进行治疗研究原发性的疾病和诱发的原因,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频发室性早搏能活多久?频发室性早搏能活多久?没有准确的答案,其实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者看原发病,原发病能存活多久,如果没有明确的原发疾病,它确实会影响一些人的寿命。如果我们进行了一个积极有效处理,这种情况下会活得比较长,如果不进行积极处理,室性早搏会进一步恶化,引起心脏的扩大,甚至可能引起突然的死亡。频发室性早搏引起猝死的几率也是很少。但是也会引起,如果能够积极进行处理,一般来说是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处理问题比较及时,对正常的寿命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所以也不必过于焦虑,但前提是要积极寻找病因积极有效处理。这种情况下,频发室性早搏积极处理,也有很多管理办法,包括使用一些中药或者西药,以及通过射频消融等方面的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怎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需要进行积极的处理,当然我们前面的流程是一样的,还是要寻找病因。如果有一个明确的病因就要及时处理,比如对于冠心病发展需要积极的开通血管,比如瓣膜病可能做手术,解除瓣膜的异常,比如甲亢需要通过控制甲状腺相关疾病的药物。如果这些因素都不明显也没找到,那可能要看频发室性早搏发生的频次,如果1分钟超过5次,或者24小时这种早搏超过1万次需要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也是β受体阻滞剂,或者加用一些改善电解质,或者微量元素缺乏的这些药物。另外还有其他的药物剂,针对于室性早搏的药物,就包括心律平,以及慢心率等等的药物,目前临床上不提倡,应用研究这些心律平、慢心率的药物,慢心律等长期发展使用,这样认为它不具有一定可以增加生存,如果一个长期进行使用可能是我们需要β受体阻滞剂,如果没有药物管理控制不了,仍然24小时超过10万次。侵袭性射频消融术,一种将导管插入心脏以消除异常搏动部位、减少异常搏动或消除异常搏动的过程。但是射频消融术只能短暂的改变症状,后期异位起搏点可能会在其他位置出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