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在我国每年约有8万多人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治疗。
那么什么是瓣膜疾病?这要从我们的心脏结构说起。
我们的心脏分为四个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每个腔隙之间都有一个闸门控制着腔隙内血液的流动,这个闸门就是心脏瓣膜。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像降落伞式的叫二尖瓣,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的三叶瓣叫三尖瓣,位于左心室和大血管主动脉之间的叫主动脉瓣,位于右心室和大血管肺动脉之间的叫肺动脉瓣。
左右房室之间的闸门二尖瓣、三尖瓣阻止心脏房室之间的反流;肺动脉瓣、主动脉瓣阻止了大血管向左右心室的反流。
这几个闸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单向闸门,只能朝一个方向打开,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门打不开、开不全、或关不严,都会产生问题。例如临床常见的问题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等。
瓣膜疾病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先天的主要是先天瓣膜畸形导致的瓣膜功能不全例如:主动脉瓣二瓣化,瓣膜交界粘连等。后天的例如:风湿性瓣膜疾病,老年性瓣膜退化性病变,黏液性病变等。同时瓣膜疾病可以是单个瓣膜病变,也可以是联合瓣膜病变。例如: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
瓣膜疾病改变了心脏瓣膜的正常结构,影响了心脏内血液的流动方向从而引起心律失常,心衰,四肢水肿,呼吸困难,乏力,肺淤血等。那么如何发现,诊断治疗呢?
常用的诊断检查方法有超声影像,心电图。
传统的解决方法有外科的直视开胸修复和置换瓣膜;内科的药物、介入治疗和近几年的兼容内外科优势的微创介入治疗。
团队介绍
潘湘斌主任医师教授
中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主任潘湘斌教授首创的全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无需气管插管、不用全身麻醉”治疗结构性心脏病。
潘教授是复合心外专家,“博采众家之长”,其领导的团队内外科兼修,可以同时开展上述四种方法,真正做到了只进一次手术室,解决所有结构性心脏问题。团队诊治的标准是以最小的创伤、最小的风险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