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印会河医案一 [复制链接]

1#

印会河,年生,名石,字枕流。江苏省靖江县人,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印玉衡,长于儿科及推拿之学;父印秉忠,当地名医,系孟河名医费氏传人*理堂所授,又问道于泰兴新镇市龚延贤先生门下,习外科;由于技术全面,医文并茂,故悬壶以后,百里知名。印氏幼年本锐志求学,值日寇侵华、八·一三松沪战起,家乡沦陷,乃弃学就医。年开业,年参加上海市中医考试及格。年与同道在家乡首创中心联合诊所,任主任。—年先后在扬州地区中医进修班及江苏省中医学校进修,结业后留校任教,曾主编《中医学概论》及《金匮讲义》,医院校通用第一本教材,并获卫生部奖励。年印氏潜心研究就"外感热病"中的"温热"、"湿热"和"温热夹湿"等三大病型,其成果曾被一些统编教材和其他著作所录用;其中对外感热病中的体质与"从化"问题的阐释,基本上阐明了其病后发生变化的机理。近年来,印氏更苦心钻研临床"抓主症"的问题,力主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相结合,把西医的临床诊断指标纳入中医的辨证论治之中,汇成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易效、有客观指标又有中医灵活辨证的诊治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只须抓住常见病中的一至两三个主要症状(包括西医的明确诊断在内),便能定方、定药,甚至定量地加以治疗。这种"抓主症"的诊治方法,在印氏年所著的《中医内科新论》中已详列了四十余种疾病,可以"抓"之有效;通过近年的实践提高,目前又有所增加。印氏所著六十余篇学术论文,多数是以此为骨架写成的。

一、温阳化水治疗心悸、气短一例

姜某,女,56岁。

初诊∶年10月29日。

主诉及病史∶心悸、气短27年,稍动即甚;脘痛胁胀,溲少肢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步履维艰。血沉51mm/1h;心电图∶风心、房颤;X线胸片∶风心,二尖瓣狭窄,肺瘀血;超声心动图∶风心。一尖瓣狭窄,左房、右房、有室扩大。肺动脉高压。西医诊为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心衰Ⅲ度、心房纤颤。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激素维持治疗。近两个月,肢凉畏寒,冷汗淋漓,纳差便潇。

诊查∶两颧黯赤,肢冷多汗。唇绀舌暗淡少苔,脉虚细结代。

辨证∶心肾阳虚、水气不化。

治法∶温阳化水。

处方∶茯苓30g熟附片24g白芍15g白术12g桂枝12g炙甘草10g煅龙牡各15g沙参15g麦冬12g五味子10g灶心土g龙胆草10g泽泻30g

二诊∶年11月5日。浮肿稍减,尿量增加,食纳增进。脉虚细结代,舌苔微*。再拟温阳利水。

处方∶茯苓30g白术12g白芍15g熟附片30g桂枝15g炙甘草10g煅龙牡各15g冬瓜皮30g西洋参6g五味子10g麦冬12g泽泻30g

三诊∶年11月19日。汗已转温,溲多浮肿消退,憋气减轻,能步行入诊室,睡眠差。舌淡少苔,脉虚细结代。仍守温阳化水之法。

处方∶茯苓3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熟附片30g白芍15g桂枝15g甘草10g煅龙牡各15g泽泻30g白术12g西洋参6g五味子12g*连6g桑椹子30g炒枣仁15g灶心土g(煎汤代水)

四诊∶年12月3日。汗量减少,手足回暖,浮肿消失,食纳、睡眠增进,心悸气短减轻,行走自如,有时易感冒。脉细较规则,舌少苔。继拟温阳化水,佐以固表。

处方∶茯苓3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熟附片30g白芍15g桂枝12g生甘草10g煅龙牡各15g炙*芪30g白术12g防风9g西洋参6g五味子10g麦冬10g*连6g灶心土g(煎汤代水)

上法治疗四个月,体力、心功能恢复满意,西医心脏内、外科医师认为已能进行换瓣膜手术作进一步治疗,患者和家属亦愿意接受手术。

本例以心脉病久,耗损肾阳,阳虚则不能煦化水气,以致气短脚肿,行动为甚,阳虚肌表不固,故形寒自汗。治疗之法,必须壮阳强心,故桂附在所必用;利尿又可通阳,故泽泻、茯苓、白术、甘草也在所当用;汗多便溏,故加龙牡*土并以白芍、五味为佐;病延既久,正气必虚,故取生脉散固本养心;食欲不振,乃取小量龙胆草以健胃醒脾;盖用药如用兵,制胜之道,在乎运筹也。初诊以后,乃随机变化,基本未出原来大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