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心功能低下的复杂高危患者福音第一届C
TUhjnbcbe - 2023/3/31 20:55:00

医学通讯社

报道


  “CHIP(CompleteRevascularizationforHighRiskIndicatedPatients)论坛是第十二届西京国际复杂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CCIT)首次新增设论坛。CHIP定义为复杂、高危、有介入指征但外科治疗也束手无策的患者,这类患者以往都会被放弃。随着介入技术与器械的发展,CHIP患者的治疗已成为了可能。本次CHIP论坛特邀八位全球顶尖的CHIP专家进行现场手术直播,医院提供,完全按照国外CHIP论坛的经验实施,中国专家参与病例讨论。希望在这个论坛上,中外专家进行理念的碰撞,最终达成CHIP共识。本次CHIP论坛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后会致力于开展更多的CHIP论坛,带动中国医师对CHIP的思考,面对CHIP患者可以拿出更优化的治疗策略。”这是CCIT大会主席陶凌教授在首届CHIP开幕式主持中所介绍。


  据了解,CHIP是由国内韩雅玲院士、王海昌教授、陈绍良教授、陶凌教授等发起,中国人民解放*空*医院承办。本次论坛由韩雅玲院士、贾国良教授、王海昌教授和陶凌教授主持。其中韩雅玲院士及Dr.JamesSpratt致开幕辞。

JamesSpratt:加强交流互通提高救治效率


  外宾JamesSpratt教授提及很高兴来到西安和中国同道共同交流,同时赞叹CCIT的规模和取得的成就。CHIP在国外很早就开展,希望能与中国学者互通交流,为心功能低下的复杂高危患者带来福音。

韩雅玲:祝愿CHIP论坛长期举办,造福患者


  韩雅玲院士介绍,自从医院郑笑莲教授和贾国良教授成功开展第一例PTCA以来,我国PCI发展迅速。年介入病例已经达到66万例/年,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低危患者经过PCI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而高危患者,比如高龄、合并全身多种疾病不耐受外科手术、心脏功能差、合并瓣膜病、复杂冠脉解剖等,这些患者可能从PCI获益最大,过去由于医生认识不足、器械或技术条件限制,反而没有接受足够的PCI治疗。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CHIP患者会越来增多,介入医生面临的挑战性病例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必须接受不断学习、提高介入技术更要具备多学科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本次西京国际CHIP论坛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针对CHIP病例进行全方位管理的的会议,为推动我国高危PCI患者的优化诊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衷心祝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并能长期坚持下去,造福于广大高危冠心病患者。

据介绍成立CHIP论坛主要有以下目的:


  (1)界定哪些患者是高危且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单纯病变复杂不能认为是CHIP,CHIP患者必须存在严重合并症导致外科手术风险大、冠脉解剖复杂、左心功能差或合并严重的瓣膜疾病,而且这些患者能从PCI术中获益最大。


  (2)向广大心脏科医生普及CHIP概念。以往这类病人被内、外科医生均判“死刑”。而现在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类高危患者,介入治疗有可能是他们生存的唯一机会。需要强调的是,CHIP患者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比如患者心脏功能严重降低需要进行左心室辅助,如ECMO或impella或IABP的植入患者。患者存在瓣膜疾病,需要进行TAVI手术。期间需要外科、影像科、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密切合作。


  (3)进行人员的培训。介入医生是CHIP患者管理的骨干,CHIP患者的管理对介入医生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求熟练掌握复杂冠脉操作的所有技术,比如CTO、钙化旋磨等,还要掌握血流动力学辅助技术,包括IABP、ECMO、Impella等等。


  (4)开展CHIP相关的临床研究。迄今CHIP的循证证据极其缺乏,比如哪些患者属于CHIP没有严格具体的定义,CHIP流行病学数据仍不清楚,CHIP最佳的处理策略是什么更不清楚(包括介入与CABG和最佳药物治疗的对比)。


  祝愿CHIP论坛越办越好,为心功能低下的复杂高危患者提供循环支持和团队建设项目。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功能低下的复杂高危患者福音第一届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