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OCC霍勇教授未来十年,中国
TUhjnbcbe - 2020/11/1 10:22:00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许茂怡

今日(5月27日),第十届东方会盛大开幕。医院霍勇教授带来了第一个主题发言,全面展望了中国未来十年的心血管疾病防治。

霍勇教授回顾,世界卫生组织(WHO)年发布的年全球慢病防控目标包含9个子目标,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因慢病(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过早(30~70岁)死亡较目前相对减少25%。其他8个目标都是为此目标服务,其中第二个(过量饮酒相对减少10%)、第三个(体力活动不足人数相对减少10%)、第四个(吸烟率相对减少30%)、第五个(食盐量相对减少30%)和第七个(糖尿病和肥胖都停止上升)目标与医疗相关,也与社会相关。第六个(血压水平未达标的比例相对减少25%)、第八个(药物预防心脏病和脑卒中——至少50%的高危患者可以获得多种药物治疗和医生指导)和第九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本药物和技术设施——80%的基层医疗机构有用得起/会使用的基本药物和技术设施)不仅与医疗有关,还与体系紧密相关。

霍勇教授

中国慢病防治具有独特的情境。年的纽约世界慢病峰会中,中国*府庄严承诺了我国控制慢病的决心。年,15个部委制定了中国慢病防治规划,提出了控制因慢病过早死亡较目前相对减少的目标,却没有提出具体数据。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各专业的具体规划。十三五规划中特别强调“平均寿命增加一岁”,由此推测,慢病死亡人数应相对减少10%。

根据WHO公布的数据,中国在慢病防治上的起点较低。首先,中国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年新生儿平均期望寿命76.1岁,领先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这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另外,中国人口基数也在持续增长。以上为中国慢病防治带来巨大挑战。

WHO年统计年报显示,中国因慢病早死的死亡率为19.4%,在亚太国家中仅次于印度。世界范围内,虽然亚太地区慢病死亡率持续下降,但因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基数增加,实际死亡数量从年到年不断增加,提示亚太地区整体慢病防控负担非常严重。

面对如此现状,心血管疾病防治应该承担更多的慢病早死预防责任。这是因为,肿瘤人群的预防作用小于心血管病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很难下降;糖尿病控制方面目前WHO也仅仅提出希望“不再上升”;而WHO设定的心血管疾病下降目标是>25%,十三五规划是>10%。

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年到年,如果不经年龄标化,那么所有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数量,除风湿性心脏病外,都在不断增加。年龄标化之后,只有3类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数量在不断增加——缺血性心脏病、房颤和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死亡最多的心血管疾病是脑卒中。因此,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重点非常明确:防脑卒中、防冠心病和救治心肌梗死。

如何完成以上“两防一救”防治任务呢?

高血压是国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位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尤其重要。从年、年和年数据可见,中国高血压的发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在不断上升,但治疗率从未超过50%,控制率最高(年)为14%。年CSPPT研究发布,揭示对于中国人群,在同样控制血压达标基础上,补充叶酸可进一步减少21%卒中风险。霍教授团队对荣成市64万人口进行H型高血压的筛查,让高血压的控制率增加了30%,脑卒中从之前的多例减少到现在的多例。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中国人群特点进行慢病防治的例子。

心肌梗死防治情况如何呢?ChinaPeace回顾性研究揭示,虽然年至年我国STEMI患者住院率和接受PCI比例一直增加,但院内死亡率并未改善,显示救治作用甚微。霍教授说,这不是因为我国缺乏好的技术和临床医生,而是我们缺乏高效的救治体系。我们需要国家层面的行*指导和支持,积极建设急性心肌梗死区域救治体系,以提高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缩短早期救治时间和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医疗费用。展望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未来,医院为中心,医院与社会急救体系,借助媒体、*府和专业的支持,持续改进、逐渐扩大。

除了以上,霍教授补充,发展中国家目前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出院患者没有实施二级预防措施。

霍教授最后总结,管理慢病人群,需要重视患者及高危个体和基层医疗服务两大主体。其次,要为患者解决医疗服务费用的问题。第三,要平衡预防和治疗的资源投入。总之,要从中国人群心血管病的特点和重点抓起,提高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实力,建立多级分工合作的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这是中国慢病控制的重要策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0CC专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OCC霍勇教授未来十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