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古贴
类风湿·病例分析
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性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类风湿病的临床表现
可伴有体重减轻、低热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状。
1.易发人群
女性易发,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40-60岁。
2.症状体征
可伴有体重减轻,低热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状。
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不灵活的主观感觉,它是关节炎症的一种非特异表现,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多关节受累,关节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钮扣花样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头向下半脱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关节半脱位、弯曲呈锤状趾及足外翻畸形。
心脏受累,呼吸系统受累,肾脏受累,神经系统受累,贫血,消化系统受累;
类风湿病的鉴别诊断
1.骨关节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过程大多缓慢。手、膝、髋及脊柱关节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关节较少受累。病情通常随活动而加重或因休息而减轻。晨僵时间多小于半小时。
2.银屑病关节炎
银屑病关节炎的多关节炎型和类风湿关节炎很相似。但本病患者有特征性银屑疹或指甲病变,或伴有银屑病家族史。
3.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发,以中轴关节如骶髂及脊柱关节受累为主,虽有外周关节病变,但多表现为下肢大关节,为非对称性的肿胀和疼痛,并常伴有棘突、大转子、跟腱、脊肋关节等肌腱和韧带附着点疼痛。关节外表现多为虹膜睫状体炎、心脏传导阻滞障碍及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
4.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可出现双手或腕关节的关节炎表现,但患者常伴有发热、疲乏、口腔溃疡、皮疹、血细胞减少、蛋白尿或抗核抗体阳性等狼疮特异性、多系统表现,而关节炎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程度轻,不出现关节畸形。
5.反应性关节炎
本病起病急,发病前常有肠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关节(尤其下肢关节)非对称性受累为主,一般无对称性手指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
风湿、类风湿的区别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可以因为受凉,活动诱发,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疼痛。但两者的区别是:风湿病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症状、发病部位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且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
风湿性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
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
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早期症状多为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遗留骨,关节强直畸形。虽然少数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无心脏病症状,类风湿因子呈阳性。
病因不同
风湿病多数应称为风寒湿性关节痛,寒冷地区绝大部分是这类风湿病,不累及心脏、不破坏骨质、绝大多数可治愈,从中医角度看风湿病属寒痹症。
而类风湿属热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状也是真热假寒或里热外寒。有少数风湿热病人系链球菌感染所致,而类风湿属自身免疫病。
预防
1、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虽然本病的致残较高,但患有关节肿痛的病人只要对本病保持足够的警惕性,早期诊断及早期合理的治疗,仍可控制其发展,减少致残率,甚至治愈。
2、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强健体魄,提高病能力及防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
3、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4、注意劳逸结
过度劳累,正气易损,风寒湿邪可乘虚而入。因而,做到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做,活动与休息适度是很重要的。
5、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有一些患者是由于精神受刺激,过度悲伤,心情压抑等而诱发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后,情绪的波动又往往使病情加重。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对本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6、预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风湿病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体对这些感染的病原体发生了免疫反应面引起本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尽量避免以上致病因素,那么风湿病就不会发生。
新来的家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