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联合瓣膜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儒道心学葛均波冠心病介入治
TUhjnbcbe - 2021/2/18 0:42:00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技术及器械不断发展与革新,使PCI手术更加简易、有效、安全,PCI与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并驾齐驱成为冠心病的三大治疗手段。8月23日至25日,第一届“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会上,医院葛均波院士围绕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的过去与未来进行了详细阐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

在回顾心脏介入创新历史时,葛均波院士介绍道:年,WernerForssman医师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手术;年,AndreasGruentzig医师完成了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20世纪90年代,Andersen医师设计出第一个经皮介入瓣膜装置;是临床医师的创新理念和牺牲精神,推动了心血管技术的每一次革新。心脏介入治疗在经历了漫长的球囊血管成形术时代后,随着各种支架的不断问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先后历经了裸金属支架(barementalstent,BMS)时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时代,已显著降低了再狭窄发生率。但药物洗脱支架仍存在诸多缺陷,包括干扰血管的自然愈合、内皮化延迟导致支架内血栓、永久涂层及支架造成支架炎症反应及贴壁不良,以及永久支架对血管舒张功能的限制(“metaljacket”现象)等。据国外报道,有一位56岁的患者因血管重复出现狭窄,在过去的10年间共进行了28次导管手术,心脏冠状动脉共植入了67枚支架。同时也进行过CABG,桥血管也植入了3枚支架。葛均波院士感慨道,“心脏只有拳头大小,这么小的器官却塞满了支架,这并不是我们医师所追求的。”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bioresorbablescaffolds,BRS)的诞生为PCI提供了新选择。最早的第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是来自日本的Igaki-Tamai支架,应用了可降解PLA材质;自年首例成功手术以来,IVUS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Igaki-Tamai支架完全降解,患者心原性死亡率为2.2%。新一代的生物可吸收支架(AbsorbBV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则历经了诸多争议;对于极晚期支架内血栓问题,葛均波教授指出,OCT影像结果提示支架在两年时没有完全降解,因此,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

国内首个BRS——Xinsorb的研发与实验

Xinsorb支架于年申报专利;年筹划立项,产品性能体外测试;年开展探索性动物实验;年获国家科技部专项资助;年通过SFDA型式检验;年启动探索性临床人体试验;年开展了国内首个完全可降解支架的临床研究。XinsorbFirst-in-man(FIM)试验由葛均波院士牵头,入组30例。主要终点为30天时的MACE事件和天时的晚期管腔丢失(LLL)。目的在于评估Xinsorb短期内(1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共27名患者完成6个月时的造影QCA随访,19名患者进行了OCT和IVUS临床随访12个月。结果表明,Xinsorb支架的In-scaffoldLLL为0.17±0.12mm,peri-scaffoldLLL为0.13mm±0.24mm(图1.XinsorbFIM试验结果)。第1例植入Xinsorb支架的为30岁男性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抽烟史15年,因出现急性下壁心梗接受治疗。植入Xinsorb支架后,IVUS与OCT在6个月和两年随访时的结果均良好。

图1.XinsorbFIM试验结果

BRS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BRS较传统药物洗脱支架而言,首先具有恢复血管生理功能(舒缩功能,血管弹性、内皮功能等)的优势。其次,可减少晚期(极晚期)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双联抗血小板服用周期。但BRS仍面临以下技术难点:1.相对较低的支撑力,导致血管弹性回缩;2.较大的支架外形,影响其对特殊病变的输送(尤其是严重钙化和小血管病变);3.目前的降解周期对支撑力维持是否是最佳时间点仍需临床探索;4.支架完全吸收以后是否还有斑块新生也是疑问点。总之,尽管BRS还处在发展及改进阶段,但未来5-10年以“血管恢复治疗”为理念的冠脉介入治疗将是研究的热点,而BRS正是最符合该理念的新一代支架。

冠脉介入治疗的未来展望

首先,下一代支架的发展目标是功能化的冠脉支架,即通过组织工程与传统支架技术整合的新型支架体系;也是与血管相“和谐”共存的,具有血管功能的内皮友好型支架体系。对于核心技术的要求包括:寻找生物相容性更佳的生物材料;寻找支撑力及降解性能更稳定的生物材料;创新支架制作工艺(3D打印技术等)以及结合干细胞研究进展,支架靶向性及内皮修复靶向性的组织工程支架。其次,在避免急性并发症和降低再狭窄而植入支架的同时,需要付出永久植入金属异物的昂贵代价;随着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的不断发展,永久/临时的支架植入真的必要吗?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设计新的临床研究来提供证据。另外,在TCT会议上报道的远程PCI技术,将极大降低手术放射剂量,术者甚至无需穿着铅衣,是未来发展的另一方向。还有血管内振波碎石治疗,是应对严重钙化病变的创新型技术,其利用脉冲声波造成钙化病变内多发、微小的碎裂,造成钙化斑块松散,为心内科医师提供了新“武器”。

总结

未来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首先要重视新型药物球囊的应用,考虑能否在临床中避免植入支架。其次,
1
查看完整版本: 儒道心学葛均波冠心病介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