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7日,第十七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采用网络会议的形式在线上盛大开幕!
在如今疫情尚未完全平息之际,CICI采用全面网络化的形式,继续秉承“合作、创新、专注、智能”的理念,聚焦心血管影像和干预方面的设备和技术革新,致力于拓展影像学技术在心血管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注重影像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有机结合,深入贯彻推广精准医疗的先进理念。
开幕式结束后,一场心脏影像与介入领域的学术盛宴,缓缓拉开大幕。今日重磅日程大会主题发言环节邀请到心血管专业5位院士、9位领域带头人、亚太心脏介入学会会长等,共15位专家在线分享,为您带来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主题发言
葛均波院士:泛血管医学跨越和展望
上海医院葛均波院士带来了非常精彩的主题演讲“泛血管医学跨越和展望”,他指出,泛血管疾病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脏、大脑、肾脏、四肢等重要器官。我们要推广“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好的临床大夫,应该把病人当做一个整体看待,从源头上预防血管性疾病的发生、预防危险因素,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健康中国的目标。因此,作为心血管专业的医生,不能忽视肾脏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等问题,泛血管医学的发展需要多学科合作,共同进步。我们应对病人进行个体化处理,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多中心临床合作,真正实现风险控制全程化、多学科诊疗一体化、患者管理个性化、全场景管理系统化。韩雅玲院士:中国冠心病抗栓治疗研究进展与展望
医院韩雅玲院士在线阐述中国人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介绍抗栓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今后的发展方向。韩雅玲教授认为:“目前抗血栓治疗受个体因素影响较大,选择合适剂量来治疗患者至关重要。建立中国冠心病病人风险评分模型,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韩院士总结了近年来冠心病抗栓治疗方面取得的成果,从四方面介绍了十三五期间中国抗栓治疗方面接下来工作的方向:构建风险评分体系;建立评价标准;优化干预策略(高危患者治疗策略研究);创新管理模式。张运院士: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欧洲共识-
医院张运院士为我们解读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欧洲共识-”,从CMD的定义和术语、CMD的病因学、主要临床类型CMD的发生率、CMD合并INOCA的发病机制、CMD合并MINOCA和MIOCA的发病机制、CMD合并no-reflow的发病机制、CMD合并成功再灌注治疗的AMI、发生CMD的危险因素、CMD的精确诊断方法、CMD二级预防的最佳药物治疗、推荐意见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可谓是干货满满,令人深受启发!顾东风院士:高血压患者综合风险评估和心血管健康管理
中医院顾东风院士表示,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上升,防控挑战依然严峻,对临床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血压患者中心血管高危人群占比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更有必要开展个体心血管风险评估。高血压患者综合风险评估即:综合考虑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评估高血压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达到提前预警的效果。通过风险分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对性生活方式干预,以指导临床治疗。顾院士还提到,我们要重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日常生活中维持理想的血压、血脂、血糖、腰围指标值得期待的是,“5G”时代的到来,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的发展,都将促进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防控和管理!霍勇教授:新冠背景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现状及挑战
医院霍勇教授讲到,急性心肌梗死对于人群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形成“救、治、防”一体化模式非常重要,这不仅需要心血管病医生的相互合作,更依赖于行业完整体系的建立。从宏观国家层面建立完善体系、把技术植入体系、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是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的理论基础,其建设获得了国家卫健委医*医管局高度支持。“胸痛中心”横向是通过多学科整合,纵向是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医疗服务,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胸痛中心的建立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需要,其优势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预后,为胸痛病人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新冠疫情期间背景下,胸痛中心的工作持续进行,推动三高共管,实现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健康预防为中心战略转移。陈韵岱教授:心血管全影像学整体诊治方案
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陈韵岱教授感慨道:影像学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从一维时代M型超声还无法看到心脏的真实面貌到二维结合彩色多普勒能够诊断大多数心脏疾病再到三维超声来临助力心脏干预,我们实现了从结构之路、功能之路到诊断之路、治疗之路的转变。未来,在结构心脏病大力发展的前提下,影像指导介入治疗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全自动测量及智能诊断,化繁为简,实现了心脏一站式功能评价。如今影像学结合了结构与功能、整合了宏观与微观、不仅是诊断疾病的工具,更是指导治疗的利器。未来,在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深度机器学习的大时代背景下,影像学将向着智能与融合靠拢,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干预临床决策,使患者受益。王建安教授:结构性心脏病的机遇与未来
浙江大学医医院王建安教授就结构性心脏病的机遇与未来做出了介绍,他表示,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正全面铺开,器械创新在心脏瓣膜介入治疗领域不断涌现,其中不乏国产优质介入治疗器械,将使更多患者获益。王建安教授一再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说道,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抓住创新就等于抓住机遇,掌控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未来!胡盛寿教授:二尖瓣病变及治疗技术的现状与问题
中医院胡盛寿教授发言中讲到,在中、美心外科手术中瓣膜手术比例均居于第二位,其中二尖瓣手术最为常见。就瓣膜病发病原因而言,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退行性病比例逐年升高。我国瓣膜病患者数量庞大,国内对瓣膜病的治疗目前仍以置换为主。二尖瓣形成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根据国内外手术结果显示,二尖瓣成形术近远期疗效优异,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为之间二尖瓣的主流技术。随后,胡教授就:FrenchRepairvsAmericanRepair两大门派、人工腱索vs瓣叶切除、人工瓣膜环种类选择、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成形还是换瓣、功能性(缺血)二尖瓣反流:成形还是换瓣等有关二尖瓣成形术的争议及热点问题与大家进行分享。他总结到,二尖瓣成形领域仍然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新技术应用及手术策略的选择,迫切需要更多基于国人的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来证实。中国瓣膜外科到了呼唤“理性”的时代,完善外科医师专业培训、提高外科医生能力、制定适合国情的指南和规范尤为重要!
杨杰孚教授:心衰中心现状及规划
医院杨杰孚教授从心衰的流行病学、心衰中心建设现状、心衰的分级诊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他提到,我国心衰中心通过三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心衰的防控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心衰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心衰患者的治疗现状与指南推荐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老年心衰淀粉样变发生率高,常常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建立心衰中心、规范心衰的诊断及治疗、建立心衰大数据库、推动心衰分级诊疗是我们现阶段继续努力的方向。
马长生教授:心房颤动治疗新进展
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表示,房颤在过去50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抗凝治疗、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3个方面,总体来说:全球房颤抗凝率在不断提高,抗凝地位再次全面提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方向在房颤筛查、卒中预防上开拓边界;导管消融有助于改善房颤预后;房颤治疗不仅依靠心血管专科医师,还需要全科医师、睡眠专家、运动生理专家等的联合管理,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我们很高兴看到在全球研究者的努力下,不断涌现出关于房颤筛选、诊疗、综合管理的高质量研究,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疾病的管理及认识。在未来,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房颤管理仍需要大家不懈努力。
陈淮沁教授:心脏康复的现状、差距与未来发展
“心脏病是世界上第一大杀手,全球每年有上千万人因心血管疾病去世。心脏康复可以改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病因,使患者恢复最佳可能的体力、精神和社会能力。心脏康复不仅适用于轻微心血管疾病病人,还可以运用在一级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陈淮沁教授表示:自年以来,心脏康复在不断地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费用支付能力不够、地理分布不均等问题,未来的心脏康复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周祥二级预防计划,通过易于可及的护理模式来实施,不断加强心脏康复在医疗成果和成本效益方面的价值。
田捷教授:多模分子影像与影像组学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应用
影像学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影像学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图像的清晰度大幅度提高,分子影像学为心血管治疗提供了实时准确的检测方法。田捷教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影像学领域研究新进展,他表示,以多模态分子影像和影像组学为工具,可以实现从结构到分子细胞功能的可视化和定量化,从分子细胞角度来解决心血管疾病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今后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在临床医师的配合下,基于临床诊疗需求,研究分子影像技术、研制分子影像设备、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
王拥*教授:解读THALES实验
首都医科医院王拥*教授就其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nglJMed)最新在线发表的THALES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CICI大会进行线解读:对于轻中度急性非心源性缺血脑卒中(NIHSSscore≤5)或TIA患者,如果不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30天的卒中和死亡联合事件低于单用阿司匹林;但两组残疾发生无显著性差异;替格瑞洛组出血事件更多。此次新的THALES研究成果再一次刷新大家对于双联抗血小板的认知。
何小祥:智慧终端助力心血管健康创新研究
“未来华为将持续加强在健康产业的投入,端云协同助力健康行业数字化转型”。何小祥专家表示,针对目前心血管健康管理中存在的知晓率低、筛查确诊难、检测不便捷等痛点问题,华为特推出“智慧终端+人工智能+云服务”一体的模式,助力心血管慢病的主动管理,运用自身“麒麟芯片+高精度传感器+AI算法”三管齐下的优势,突破关键体征的连续精准检测。去年医院与华为心脏健康研究团队合作的心脏健康研究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未来我们在心血管方面将进行持续研究,携手行业伙伴,共同探索心血管健康的创新研究。
心电图论坛
心电学新进展论坛在各位专家同仁陪伴下已走过19个年头。今年论坛本着前沿、实用、心电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主导思想,创新内容,精心筛选讲题。后半场上线四个论坛,精彩纷呈,线上线下讨论热烈。心电前沿论坛邀请了国内著名专家郭继鸿和方丕华教授授课,杨虎、尹彦琳教授总结经典。冠脉病变心电论坛邀请了国内专家杨庭树、李广平、卢喜烈、张海澄及王红宇教授授课,张夏琳、吴志红教授精彩点评。负荷试验论坛邀请了国内心电专家刘德平、吴岳平、张兆国及石亚君教授授课,苏瑞瑛、李洁和龙湘鹏教授细致点评。功能性疾病评估论坛邀请了国内专家王新康、刘桂芝、石亚君及王丽华教授授课,赵力、张莉及蒋勇教授点评,总结精辟。心电论坛内容全面、专家云集,在线人数突破9万2千人,可谓是学术高地、心电盛会!专家点评经典、总结到位,充分体现心电的实用性、易用性和重要性。大家说:如何守护左主干这条生命线?
由大会和雅培公司共同主办的《MasterDialogue大家说:如何守护左主干这条生命线》活动,以录播手术step-by-step的方式还原手术现场、分步解析。活动邀请到中英两国9位专家,云端共策左主干PCI优化治疗——CICI大会主席陈韵岱教授致辞,医院李建平教授担任主持、特邀英国LondonBridge医院JonathanHill教授、医院DuncanHo教授、医院张钲教授、及中国医医院沈珠*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金琴花教授、医院李其勇、医院何鹏程教授做专题讲座。
《MasterDialogue大家说》既是邀请业内大师级专家畅谈学术,又是一个大家共同交流分享的平台,教学相长!学术讨论的第一部分首先由金琴花教授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带我们重回一例左主干三分叉合并钙化的治疗现场,分三个篇章一同充分探讨治疗策略与技术:围绕术前多学科治疗策略的制定,以OCT指导下对罪犯血管病变的预处理和支架策略的选择,衍生到术后如何做好对左主干分叉病人的随访和管理,全方位地将OCT指导下左主干分叉病变治疗的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享。第二部分的主题讲座由何鹏程和李其勇教授,从OCT指导策略及技术优化两个角度分享自己的经验及观点;全程讨论由讯飞科技提供中英文AI同传支持,真正做到学术无国界!
起搏与电生理论坛
今日下午,第17届CICI大会起搏与电生理线上论坛顺利完成了第一天的议程,第4直播间星光熠熠,医院的姚焰教授、医院的龙德勇、梁卓教授、医院的梁明教授、医院的王群山教授、医院刘书旺教授、医院的吴强、俞杉教授等国内著名电生理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心脏神经射频消融、希浦氏系统起源早搏、心外膜室速的标测及消融、房颤时心房后壁隔离的方法与技巧、房颤射频消融合并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进展、房颤的抗凝策略及ICD术后的管理等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选题聚焦前沿,讨论聚焦热点,在线观看人数最多达10万余人,讲者多为临床一线专家,实战经验丰富,理论创新突出,内容多为讲者本人的经验及论点,为广大与会者提供了一场起搏与电生理领域的饕餮盛宴。
欢迎扫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会议信息!
致力于传播心血管专业知识,最新资讯,热点研究和所有你想知道的讯息
心声网:cici-xinsheng心无界术有声:xinshengcici
小程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