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寻找身边的良医”活动中征集的案例,活动详见文末介绍。感谢广西医院*办张超群供稿。
我叫姚臻,是一名儿科医生,我所在的单位是广西医院,在我27年儿科医生的经历中,几乎天天与孩子们打交道,每当看到一个个遭受到病痛折磨,甚至处于生命危险之中的孩子,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和艰辛付出下,让他们转危为安,病情好转,康复出院,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一年一度的医师节到了,我想说说让我感动的与患者之间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青青的桔子
年8月的一个上午,当我查完房回到医生办公室,一个清脆的声音把我叫住:“姚医生,你好!你还记得我吗?”我疑惑地看着叫我的年轻姑娘,不敢回答。姑娘上前拉住我的手说:“我是李秀华,12年前我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是你救了我,我今天是来感谢你的,还想请教你像我这种情况,还能生孩子吗?”经她这么一说,我终于想起了。那是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刚刚毕业初出茅庐的我,接诊了一个8岁的女孩,她来的时候,瘦瘦小小,高烧不退,奄奄一息。经诊断女孩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力衰竭。在儿科前辈们的指导下,我们科室医护人员积极抢救、精心护理,终于成功地抢救了这个女孩。在孩子的住院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家里很穷,爸爸妈妈把家里的鸡鸭和稻子卖了才能来看病,所以耽误了病情。在孩子住院时,爸爸回家干农活挣钱,只有妈妈陪在身边。她们常常吃白饭,没有钱买菜吃,造成孩子营养不良,不利于病情康复。当时我每个月工资也只有元,但是我还是拿出了20元给孩子的妈妈,让她给孩子买些鸡蛋和肉吃。女孩的爸爸妈妈非常感激,经常拉住我的手含着泪水说:“谢谢您姚医生!”
在我的带动下,科室的医生和护士都主动给女孩和她家人捐钱捐物。经过将近一个月的住院治疗,女孩出院了。女孩是活下来了,医院复诊。每次她来的时候都会专门来找我,把用塑料袋装的十几个皮子青青的、还没长熟的桔子带给我。孩子妈妈面露难色,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姚医生,我们家里真的困难,但是这些果子是孩子亲手摘的……”。看着躲在妈妈身后的孩子,我的心里是是满满的感动和甜蜜!
故事二:感谢信和锦旗的故事
人们常说,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其实感谢信和锦旗也一样,每一封感谢信和每一面锦旗背后,也都藏着一个个温暖、快乐的故事。
年7月22日上午,家住广西钟山县公安镇的邱女医院儿科住院部,专门给我送来了一面锦旗,这是邱女士第二医院儿科感谢我了。
年10月19日邱女士年仅8岁的孩子,因为患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高血压脑病、肾病综合征、库欣综合征、重症肺炎、输尿管结石、消化道出血”入住了广西医院儿科PICU。入院时孩子昏迷不醒、频繁抽搐、生命垂危。医院儿科PICU之前,孩子医院治疗,病情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医院出诊接回桂林。身为儿科主任的我带领科室医护人员,经过29个日日夜夜的全力抢救和精心护理,终于使孩子的病情得到控制,年春节前孩子出院返回钟山。由于孩子患有的肾病综合征病情特殊,在钟山县没有相关的医疗机构能够指导孩子出院后的诊疗,邱女士必需每周定期带孩医院复诊。我在孩子出院后一直定期指导孩子的检查、治疗、饮食和生长发育情况。为减轻钟女士和孩子从钟山到桂林的奔波之苦和经济负担,医院儿科的滕英红主任联系,和她一起对钟女士的孩子进行诊疗,孩子由医院复诊减少到每月一次,减少了邱女士和孩子复诊的辛苦。
年7月,医院和钟山县医疗机构结成了广西首个跨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医院每周都定期派出医院各个科室开展业务查房、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诊和手术等诊疗工作,使钟山县群众在家门医院的服务。我是每周四到钟山工作,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邱女士,从那以后邱女士每周四都带医院儿科找我复诊。看着孩子逐渐康复,摆脱了病魔的威胁,邱女士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为表达谢意,她专门找人写了封感谢信,并于年10月17日医院儿科交到我的手中。
然而钟女士孩子的患有的肾病综合征病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由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孩子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常常因为感染导致病情复发需要住院治疗。在成立医联体之前儿童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治疗、长期随访和病情复医院。自从成立医联体以后这些诊疗工作都可以在钟山县开展,医院儿科是目前钟山县首个能开展这医院。每次孩子因为病情复发和其他原因需要住院,邱女士都会带着孩医院儿科,这里的医护人员每次都给予孩子周密的诊疗、热心的服务,并及时联系我指导诊疗。
经过近2年的治疗,钟女士孩子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已经停用糖皮质激素2个月。于是邱女士再医院儿科,并送上锦旗。邱女士开心地说:”今年9月就送孩子上学!谢谢您姚主任!”
看到家长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听到家长们说出的一句句谢谢,我的心里充满了作为一名儿科医师的幸福和骄傲。图1、宝宝你真棒!姚臻医生(右二)和患儿(张超群摄)图2、乖乖又长高啦!姚臻医生与患儿(张超群摄)图3、患者家属向姚臻医生(左三)赠感谢信图4、姚臻医生(左一)上门回访患儿(张超群摄)——“寻找身边的良医”活动介绍——韩启德院士为“良医计划”项目揭牌启动时指出,要“发现那些既有精湛技术,又有深厚人文情怀的‘良医’,从社会学的视角记录和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从医经历和所思所想,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推动在医疗卫生行业内外形成医生愿做良医,社会尊重良医的舆论氛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现发起”寻找身边的良医“活动,征集医生关心患者的感人事迹,以及社会感恩医务人员的事例。征集资料将在“良医计划”